公司新闻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2025-09-2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体育馆,他背着一个细长的黑色装备包,步伐轻盈却坚定——这就是费若秋,曾经的法国击剑界耀眼新星,如今的哥大统计学硕士生,从剑道到课堂,从巴黎到纽约,这位27岁的年轻人正在完成一次惊人的人生转型。
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职业体育圈,我的回答很简单:大脑和肌肉同样需要锻炼。”费若秋微笑着说道,眼神中透露出学者般的专注与运动员般的坚毅。

辉煌的击剑生涯

费若秋的击剑传奇始于14岁,出生于体育世家的他,父亲是田径教练,母亲是体操运动员,却意外选择了击剑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。“我喜欢击剑中的策略性,它像是物理层面的国际象棋。”他解释道。

2016年,18岁的费若秋随父母移居法国,很快在欧洲剑坛崭露头角,2018年,他代表法国参加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,获得男子花剑个人亚军,2019年至2023年间,他连续五次获得法国全国锦标赛前三名,世界排名最高达到第15位。

“在法国的那些年,我每天训练5-6小时,每周比赛,生活就像上了发条一样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但我始终知道,职业运动员的生涯是有限的。”

转折点的到来

2023年夏天,一次意外的肩部受伤让费若秋不得不暂停训练三个月,这段强制休息期成了他重新思考人生的契机。

“我不能训练的那段时间,开始在线学习数学和编程课程,没想到完全沉迷其中。”费若秋笑着说,“我发现解决数学难题和破解对手防守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都需要模式识别、策略规划和及时执行。”

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威廉姆斯通过共同熟人得知了这位学术兴趣浓厚的击剑运动员,几次越洋视频通话后,费若秋收到了来自哥大的特殊邀请:以运动员兼研究员的身份加入该校,同时参与击剑队训练和统计系的研究项目。

哥大的双重挑战

2024年秋季,费若秋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项目的研究生,同时担任击剑队助理教练。

“时间管理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。”费若秋坦言,“每天早上6点起床训练,然后上课、做研究,晚上还要带练,有时候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,会突然想起以前这个时候还在健身房加练。”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威廉姆斯对这位新成员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顶尖的技术水平,还有职业运动员的专业态度,他正在帮助我们的队员提高比赛中的决策能力——这恰恰是统计学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。”

费若秋正在将他的学术研究与体育实践相结合,他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“击剑比赛中决策模式的统计建模”,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预测对手的战术倾向。

“每种攻击方式都有其概率分布,每个运动员都有习惯性的战术模式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通过分析大量比赛视频数据,我们可以建立预测模型,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做出更优决策。”

东西方训练理念的融合

拥有在中国开始训练、在法国达到巅峰、现在美国求学的独特经历,费若秋对三种不同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刻见解。

“中国的训练强调基本功和纪律性,法国的体系重视战术创新和个性化发展,美国的体育文化则更加注重科学分析和团队协作。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,我现在尝试做的是取各家之长。”

在哥大击剑队的训练中,费若秋引入了欧洲的一些训练方法,同时结合数据分析来优化技术细节,他还创建了一套评估体系,用量化指标帮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。

“许多运动员依靠感觉来判断自己的表现,但这往往不够准确,通过数据,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估技术和战术效果。”费若秋说。

学术与竞技的相互促进

尽管现在将更多时间投入学术研究,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周15小时的专业训练,并计划参加一些选择性赛事,令人惊讶的是,他的竞技水平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有所提升。

“统计学研究实际上提高了我的比赛表现。”费若秋说,“以前我更多依靠直觉和经验来做临场决策,现在我能更系统地分析对手的模式,预测他们的行动。”

他举例说明:“比如我知道某类运动员在特定比分情况下有80%的概率会采取进攻策略,或者当裁判是某位风格时,成功挑战的概率会提高15%,这些数据帮助我制定更有效的比赛计划。”

哥大统计学系主任艾伦·伯格曼教授对这位特殊学生印象深刻:“费若秋带来了全新的视角,他将体育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模型,这种跨学科思维非常珍贵,他的研究可能会开创运动数据分析的新方向。”

未来的规划

谈到未来,费若秋已经有了清晰规划——完成硕士学位后,他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仍然是体育统计学。

“长远来看,我希望建立一所综合性的运动员发展中心,结合科学训练、数据分析和学术教育,帮助运动员在追求体育卓越的同时,也能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。”费若秋透露了他的梦想。

他特别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问题:“很多年轻选手只专注于训练,忽视了教育和个人发展,我希望改变这种状况,证明体育和学术可以相互促进,而非相互排斥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跨文化体验与身份认同

作为一名跨国求学的华人运动员,费若秋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有着独特感悟。

“在中国打基础,在法国成熟,在美国转型,每种文化都给了我不同的礼物。”费若秋反思道,“中国人勤奋,法国人创新,美国人务实——这些特质都成为了我的一部分。”

在哥大,他加入了亚洲学生联合会,并经常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。“体育和学术都是国际语言,帮助我跨越文化障碍,现在我能流利使用三种语言,理解三种文化,这是我最珍贵的财富。”

对年轻运动员的建议

对于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提出了务实建议:“全力以赴追求体育梦想,但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教育是最好的保险政策,它不仅能为你提供职业备选方案,还能提高你的运动表现。”

他特别强调:“现代体育越来越依赖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,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,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工具,今天的运动员需要同时训练身体和大脑。”

费若秋还建议年轻选手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学习:“现在有大量优质的在线课程,即使是在训练和比赛间隙,也可以抽出时间学习,每天一小时,长期积累会产生巨大变化。”

平衡之道

在费若秋的哥大宿舍里,墙上同时贴着比赛战术图和统计公式推导过程,书架上,击剑装备与统计学教科书并肩而立,这种独特的组合正是他当前生活的完美象征。

“有人觉得我从职业体育转向学术是放弃了梦想,但我认为这是在扩大梦想。”费若秋说,“体育教会我纪律、毅力和如何应对压力,这些品质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,反过来,学术研究提高了我的分析能力和结构化思维,这又反馈到我的体育表现中。”
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评价道:“费若秋体现了21世纪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形象——在学术和体育两个领域都能取得卓越成就,他的故事将会激励许多人。”

从法国剑道到美国象牙塔,费若秋走过了一条少有人行的道路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现代运动员的全新可能——不再局限于赛场上的竞争,而是将体育精神延伸到更广阔的人生领域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进攻,而是如何决策。”费若秋最后说道,“人生也像击剑比赛,需要选择时机、评估风险、果断行动,我现在只是将同一个原则应用到了更大的舞台上。”

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,这位旅法剑客继续着他的独特旅程——一位手持花剑的统计学家,或者说一位精通数据分析的击剑运动员,无论哪种身份,他都在重新定义着卓越的含义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