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资讯

18年坚守终落幕,一家众筹而来的中国球队挥别职业联赛

2025-08-2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中国职业足球的版图上,曾有一支特殊的球队——它诞生于球迷的众筹,成长于社区的坚守,却在坚守18年后,最终黯然告别,2025年初,这支名为“新星联”的球队正式宣布解散,结束了其从草根到职业的传奇征程,它的离开,不仅是一支球队的消逝,更是一段中国足球“平民梦想”的终结。

众筹起家:一支球队的“人民基因”

2007年,中国足球正处于低谷期,假球黑哨、资本撤离、球迷流失……职业联赛的信任危机让许多人选择离开,但在南方某三线城市,一群球迷却选择用另一种方式“反击”——他们发起众筹,凑出50万元启动资金,组建了一支完全由球迷持股的业余球队,取名“新星联”。

“当时没人看好我们,甚至有人说这是‘乌合之众’。”创始人之一李明(化名)回忆道,球队最初的训练场是借用的中学操场,球员是本地业余联赛的佼佼者,教练是退役的乙级联赛老将,但凭借极低的运营成本和社区支持,新星联在地区联赛中一路突围,2012年成功升入中乙,成为中国职业足球史上第一支“众筹球队”。

18年坚守:社区精神与生存挣扎

升入职业联赛后,新星联的运营模式一度被媒体称为“足球界的乌托邦”,球队拒绝商业化冠名,球衣广告位常年留给本地小商户;每年召开“球迷代表大会”,由持股球迷投票决定关键决策;甚至客场远征时,常有球迷自发众筹包车费用,这种“小而美”的运营方式,让球队在本地积累了极高的认同感。

18年坚守终落幕,一家众筹而来的中国球队挥别职业联赛

理想主义敌不过现实,随着中国足球金元时代的到来,中乙联赛的运营成本水涨船高,2020年后,中性名政策、联赛分红锐减等问题进一步挤压小球队的生存空间,新星联的年预算长期徘徊在1000万元左右,仅为同级别球队的1/5。“我们买不起外援,青训苗子稍一出彩就被挖走,甚至连主场草坪维护都捉襟见肘。”球队总经理王涛(化名)坦言。

尽管如此,球队仍试图创新求生:推出“会员订阅制”筹集资金,与本地高校合作培养球员,甚至开发虚拟球迷NFT权益,但2024赛季中乙扩军后,赛程密集度和竞争强度陡增,新星联最终以倒数第二的成绩降级,随后因资金链断裂宣布解散。

告别时刻:足球不止于胜负

2025年1月15日,新星联在主场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,3000名球迷涌入这座仅能容纳8000人的社区球场,许多人穿着褪色的初代球衣,没有明星致辞,没有商业表演,只有球员列队向看台鞠躬,以及球迷长达10分钟的《你永远不会独行》合唱。

“我们输掉了联赛,但没输掉信仰。”球迷代表张琳在社交媒体上写道,18年间,这支球队见证了7次保级、3次换帅、12名球员转型为青训教练,甚至带动了本地青少年足球注册人数增长300%,它的存在,证明了中国足球除了资本博弈,还有另一种可能。

余波与思考:小球队的出路在哪?

新星联的解散并非孤例,2024年以来,已有3支中乙、中冠球队因类似问题退出,业内专家指出,中国低级别联赛缺乏可持续的造血机制:“金字塔基部的球队既无转播分成,又难获政策倾斜,仅靠情怀难以存活。”

或许,新星联的故事终将成为中国足球发展史上的一个注脚,但它留下的追问依然振聋发聩:当足球沦为资本的玩具,谁来守护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梦想?当“社区精神”敌不过“商业逻辑”,职业体育的初心又该何处安放?

18年坚守终落幕,一家众筹而来的中国球队挥别职业联赛

在告别信的末尾,新星联写道:“感谢所有曾为我们凑过一块钱、喊过一声加油的人,足球场终会迎来新主人,但那些共同热泪盈眶的瞬间,永远属于我们。”

搜索